●参与部门:总体二所、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市政规划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
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位于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所处的攀西地区钒钛资源储量处于世界前三位,是全国唯一的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正在打造世界级的钒钛新材料产业集群。
园区为攀西地区四大钒钛磁铁矿区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钒钛生产企业攀钢集团,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强,工业产值占西昌市的90%,占凉山州的50%,是市州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核心引擎。
当前,四川省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提出“创新引领”和“制造强省”战略,园区作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凉山基地中最重要的钒钛钢铁新材料制造基地,承担着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安宁河是长江重要支流,所处的安宁河谷是四川人口密集的第二大平原,环境敏感,地震等灾害风险高,园区建设又面临着安宁河谷最严格的安全环保要求。如何落实国家使命要求,在保障安全环保前提下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空间高品质建设双赢是本次规划的核心命题。
依托钒钛资源优势,基于问题挑战,规划从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全环保和配套服务三个方面做创新探索,突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攀西地区打造世界级的钒钛新材料产业集群。
园区拥有战略资源集聚的本底,肩负国家制造强国使命,但人才紧缺和资源创新开发利用水平不足,规划重点提出2大策略,探索西部地区园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路径。
一是探索“科研孵化在发达地区,中试转化生产在园区”的创新网络模式。为破解创新人才紧缺难题,与北上广深、成渝、攀西等地区深度合作,主动融入区域钒钛创新生产网络,园区主要承担创新网络中的技术中试、检验测试、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生产等以实践为主的环节,协同促进钒钛产业链向高端化、定制化、智能化转型。
二是引导形成“创新引领+生产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聚焦钒钛产业,引导以数字化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以钒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生产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园区通过完善5G、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业物联网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与北上广深、成渝等地区的远距离对接,创新人才可以远程操作直接对工厂下达指令,实现技术升级与创新生产。
三是构建“创新+生产”双核驱动的产业空间格局。布局以检验测试、技术中试等为主的创新功能空间和以钒钛钢铁、装备制造等为主的生产空间,保障创新和生产功能落地实施。
“草灌木林”产业生态体系,指在完善的产业体系中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多样性,既有参天大树,也要有丰润灌丛和茵茵小草。
一是引入“参天大树”。大型钒钛钢铁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等占地规模跨度大,企业对于用地的需求有较大不确定性,为服务大规模的公司落地实施,规划通过设置弹性路网和预留向西跨越通道等方式,来满足大企业对用地的不同需求。
二是培育“丰润灌丛”。“灌丛”指受大企业吸引或与大规模的公司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中型企业,如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化工企业等。其中化工产业是钒钛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灌丛之一,而新增化工企业一定落地在化工园区,为了形成丰润灌丛,规划全程配合化工园区申报工作,考虑化工园区落地需求增加相关规划内容,为化工企业落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共育“茵茵小草”。对于与钒钛产业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小企业除了在园区提供用地保障以外,更多依赖区域,在西昌市、凉山州乃至攀西地区等更大的区域层面,实现延链补链。
园区所处的安宁河谷山水环境优美,但安全环保任务艰巨,面对复杂的安全环保要求,规划重点提出2大策略,探索园区安全绿色发展路径。
一是安全风险精准识别。园区的安全要素很复杂,包括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危化品企业、矿山等生产灾害风险。因此规划要尤其重视安全问题,对安全要素做全面深入摸底,构建包括“安全风险范围图+安全要素表+管控要求”的安全风险清单,对园区及周边范围的安全风险进行精准识别。
二是安全风险系统应对。规划增加综合防灾、应急救援和安全生产三大专题研究,构建系统化、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安全防护体系,包括抗震、森林防火等综合防灾内容,化工园区封闭管理、危化品运输通道、危化品停车场、事故应急池选址等安全生产内容,以及应急指挥中心、医疗救护站布局选址等应急救援内容,目的是能够为安全设施建设提供空间保障,保障安全生产。尤其是矿山风险应对,规划对极端条件下的灾害影响区域进行定量化模拟分析,并通过撤人员、稳结构和设屏障等一系列应对措施,防止尾矿库危及安宁河及周边城镇村庄安全。
一是环境质量与潜在压力评估。规划通过污染型企业污染物扩散模拟分析、监测数据分析及市民访谈等方式,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感知”相结合,科学评估园区环境质量与环境影响范围。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管控应对。在空间防护方面,通过保留天然山体屏障、预留绿隔和加密绿网等方式构建复合绿色的防护网络,大大降低企业污染影响。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治理路径上,提出“源头管控+过程监控+治理修复”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园区从企业引入、日常环境管控到风险防控等提出对应的管控引导,助力园区绿色发展。
园区可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但高品质的生活配套难以保障,规划重点提出2大策略,探索满足“本地居民+多元就业者”需求的高品质生活场所配套路径。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生活场所供给。通过“定量预测+就地访谈”的方式科学评估配套需求,园区的本地村民因为日常耕作需要更愿意就近安置,而二、三产的从业者更愿意住在西昌市主城区,在园区则需要一个就近的倒班宿舍和公寓提供临时的休憩。因此规划以需求为导向,与西昌市主城区构建一个协同配套服务的大格局,并重视园区与西昌市主城区的通勤交通需求,在园区则精准供给安置区、倒班宿舍、人才公寓等居住空间。
二是基于安全环境要素叠加的生活场所选址。通过叠加各类安全环境要素的影响区域,进行科学避让,选取没有安全风险隐患、环境相对较好的区域作为生活场所。同时,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例如园区北部严禁引入高污染企业等,并在文本中增加若干保护措施的强制性条款,来保障生活场所不受安全污染影响,通过生活场所的设置也有效的控制了园区的污染问题。
一是基于精准测算的交通空间设计。在过境交通空间预留方面,通过“调查研究+精准计算”的方式,预留过境和货运通道空间,避免大运量货运交通穿越生活场所,实现“客货分流”。同时通过公共交通体系和慢行体系的精细化设计,来满足人的通勤需求,提升生活场所的交通体验感。
二是高品质公园、公服设施及小环境设计。以生活圈视角,完善服务设施,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公园绿地体系,强化景观体系构建,旨在为生活在这里的人提供好学校、好医院和好环境,整体提高生活场所品质。
一是本次园区总体规划项目,于2023年7月获得批复并全方面实施,支撑了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和申报化工园区等系列工作,为园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全面技术支持。
二是与凉山州、西昌市各级部门及西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团队、相关专项规划团队、权威专家“上下对接+横向研讨”,园区规划成果已同步反馈纳入西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中,实现了上下协同共绘一张蓝图。
三是在规划指导下,园区创新创业中心顺利建成,学校、医院、安置区等相继落地,园区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备,工业公司陆续入驻园区,实施成效显著。
项目组成员:刘萍萍、杨凌霄、徐一丹、曲佳明、冯立超 、于开春、 李瑞、林增玉 、陈亚新、宗亚楠、许杰玉
上一篇:探寻海南椰树的一起魅力与生态价值